历史与荣誉 合作伙伴
loading...

上海蜂业概况

上 海 蜂 业
前 言
一、上海概况
二、蜂业简史
1.建国前
2.建国后
3.改革开放以来
4.中蜂状况
三、养蜂业现状
1.蜜粉源条件
2.蜜蜂品种及分布
3.养蜂规模
4.养蜂方式
5.蜜蜂饲养管理水平
6.蜜蜂功能有了新的延伸
7.科学养蜂的开展
四、蜂产品经营现状
1.上海蜂产品市场
2.经营体制的创新
3.蜂产品的开发
4.出口情况
五、蜂产品科研机构和养蜂社团组织
1.同济大学花粉应用研究中心
2.上海市农学会蜂业委员会
六、蜂产品科普教育与医疗保健
七、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由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上海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和农作物布局调整,导致蜜粉源植物数量也随之下降甚至被淘汰,养蜂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上海养蜂业从六七十年代的鼎盛阶段逐步衰退,而且专业养蜂后继乏人、令人堪忧。
尽管上海蜂群数量比较少,但养蜂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一流,再加上在蜂产品的加工、出口、销售等方面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上海蜂业仍保持了举足轻重的的地位。目前,上海蜂产品市场繁荣发展,竞争激烈。另外,上海正在打造现代化的大都市农业,养蜂业作为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必定也会有更好的前景。
上海位于北纬31° 14',东经121° 29',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出海口和中国海岸线的中部,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中国大陆南北海海岸线的中点,腹地广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天然的江海良港。
据最新资料统计,上海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辖有18个区和一个县,常住人口有1700多万人,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2006年上海港吞吐量达5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上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拥有2座国际机场,多条城市轨道线路和高架道路,黄浦江上有5座大桥和多条越江隧道,还有磁悬浮列车飞驰穿梭。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成为上海货运的进出口中心。
上海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约16度,最热的8月平均气温约28度,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约3度。全年无霜期约230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毫米,终年基本没有降雪。上海温和的气候条件,加上土壤肥沃、河网稠密,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也适合养蜂生产和蜜源植物的生长。但因为耕地减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蜜源植物已经大为减少。
二、 蜂业简史
上海设县于1291年。明、清时期上海养蜂采用传统方法饲养中蜂,主要以收捕野生中蜂作为蜂种来源,也有少数人从江苏、浙江两省购进蜂种。
1916年起福建省张品南先生编译日本柳青氏著的《实验养蜂法》和他编写的《养蜂大意》、《养蜂采蜜管理法》及闽侯出版的《中华养蜂杂志》等先后传入本市,活框新法养蜂在沪开始萌芽。
其中沪人戚秀甫先生较早地采用了活框新法饲养西方蜜蜂。为推动活框新法饲养,1917年戚秀甫与于汉卿两人合作编写了《养蜂白话劝告书》,印发了《新法养蜂打鼓词》,广泛宣传介绍新法养蜂和饲养意蜂的好处。还免费邀请过路听众到自己蜂场参观。当时住在上海的一些达官要人,也把养育意蜂当作一项新奇事,纷纷购买蜂种,饲养意蜂。淞沪一带,开始掀起一股养蜂热。当时一群意大利蜂,卖价120银元。由于意蜂蜂王价格昂贵,贩卖蜂种可获高额利润,刺激蜂户大量养王分蜂。
1921年,华绎之先生(江苏省无锡人) 出资资助其学生冯焕文在本市办起华绎之养蜂公司(又称华氏养蜂公司),从事育王、培育推广蜂种和生产经销各种蜂具。 冯焕文先生还开设养蜂学课程,以蜂群管理和育王技术作为中心教学内容。冯先生十分认同杜力托文德氏(Doolitte,G.M.)的科学人工育王法并极力推广,经试验多年,“成绩斐然”,“蜂种改良,优越异常”。
之后,尽管蜜蜂饲养管理和生产技术的水平等不断提高,蜂场却都遭受了多种病虫害的袭击,同时由于多种外在因素,蜂业的发展并不景气,至1949年前后,全市的蜂场、养蜂公司只有30多家,蜜蜂3200多群。
建国后,50年代末-60年代期间,由于经济尚不发达,作为能获取较好收益的农村副业,上海市的养蜂业一度辉煌。各县的集体人民公社相继开办了养蜂场,最大的是金山亭新养蜂场,有4000多群蜜蜂。其次为惠南养蜂场,有2000多群蜜蜂。航头、下沙、叶榭、金汇、江海等养蜂场的规模也比较大,全市有3.3万多箱蜜蜂,比较著名的养蜂人士为金山的谢以德,南汇的周化南,川沙的丁达义等。
政府管理部门也为促进蜂业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大力推广蜂箱标准化,先后为蜂场更换活框式标准蜂箱15万套(有部分提供给江苏、浙江两省),又从美国、意大利引进良种蜂王,分配给重点蜂场改良蜂种。还有农商部门配备专职人员为养蜂生产做好服务工作。其中包括安排场地、车辆、贷款,提供饲料,负责收购销售等。由于各项工作到位,上海养蜂发展迅速,开始走上辉煌之路。
上海在蜜蜂科研领域和科普宣传上亦取得一定的成绩:
1) 通过科学实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可增产增质,从而支持养蜂业;
2) 发挥技术优势,在全国最新研制生产出巢础机和生产蜂王浆用的塑料王台,大大提高了蜂场的生产效率,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养蜂业的发展;
3) 拍摄了蜜蜂科教电影,普及蜜蜂知识,其中包括《带翅膀的媒人》、《蜜蜂王国》等。
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用耕地减少,传统农业萎缩,人口急增,养蜂业的地位相对下降不少。集体公有制蜂场相继退位,转变为家庭蜂场,蜂群数从3万多群急剧下降为6000多群。而且因养蜂条件艰苦,收入不多,从事养蜂的人员也越来越少,从730多人锐减为150多人,其中仅有几个上百箱的养蜂大户,如南汇区的倪宝新、闵行区的奚爱民、金山区的盛秋根等。一般家庭养蜂的都为20-40箱不等,还有许多人仅饲养几箱蜜蜂作为娱乐。养蜂业进入低迷状态。
80年代初,更有一些“科盲”包括部分医生认为蜂王浆有激素,可诱发癌细胞增长,曾把蜂王浆列为禁物。加上后来“人参蜂王浆口服液”的造假事件,使蜂王浆的地位一落千丈,养蜂业更如雪上加霜。
直至1993年,上海沪郊蜂业联合社的成立使养蜂业得以复苏。作为蜂农共同投资组建的联合社,沪郊蜂业对凡本市蜂农生产的产品收购计划上优先,价格上优惠,比市场价高10-30%,蜂农收入有保证;同时,还千方百计为蜂农提供各种方便服务,比如举办讲座,提供新型蜂具、蜂药、优良蜂种等。因此养蜂者人数开始回升到320多位;蜂农饲养的蜂群数也增加了,有13000多群蜜蜂,年产蜂蜜500多吨,蜂王浆40多吨,蜂蜡10多吨,年养蜂经济收入约为500多元/群。而且沪郊蜂业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科学介绍各种蜂产品的保健功效,基本上消除了医学界的误导,使蜂产品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天然保健佳品。
4. 中蜂状况
中华蜜蜂作为我国的国粹,已经在中国生存和繁衍了几百万年。中蜂饲养管理简单粗放,基本任其自然繁衍,也不用饲喂,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由中蜂生产的蜂蜜和蜂蜡品质极佳。
建国初期,是中蜂鼎盛时期,每桶中蜂在油菜、紫云英花期都能采收40多斤的蜂蜜。在中蜂饲养方面,也有不少人进行改良,采用活框饲养法。五六十年代由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入侵,几乎导致中蜂灭绝,加上中蜂不容易形成大群,喜分蜂、好逃逸,野性足、难驯化,产量低,只生产蜂蜜和蜂蜡,所以没人愿意饲养中蜂。目前仅浦东高桥地区有几箱中蜂,中蜂的命运实在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
但因为
由于上海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可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2005年上海耕地面积仅23万公顷,主要蜜粉源植物种植均大幅减少,情况如下:
l 油菜 ——2005年全市种植油菜约3万公顷,分布在宝山、川沙、嘉定、青浦、南汇、奉贤、崇明、松江等区县。蜂群从3月底至4月初进场,5月初出场。蜂群从4月上旬至中旬进场,5月中旬出场。常年群产蜜20~50kg。
l 紫云英 ——尽管上海政府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种植紫云英作为绿肥,但目前上海基本没有种植,仅嘉定、青浦有少许面积。
l 棉花 —— 2005年全市种植棉花约1100公顷,分布在宝山、川沙、嘉定、青浦、南汇、奉贤、崇明、松江等郊区。棉花7月中旬前后开花泌蜜。若气温高,蕾期缩短,花期提前。一般一群蜂可产蜜10~20kg,花粉少。
l 西甜瓜 ——种植约44万亩, 多改采大棚种植,以南汇、金山、崇明、青浦较为集中。最早3月份就开花,但因大棚种植,蜜粉产量少。
上海的辅助蜜粉源有冬瓜、南瓜、黄瓜、向日葵、蚕豆、柑桔、玉米、芝麻、薄荷多种。同时由于上海各区县的绿化面积大大增加,其他零星蜜粉源数量相应上升,如女贞、冬青、白花三叶、一枝黄花、冲兰等绿化植物。其中一枝黄花,10月份开花流蜜,一般一群蜂可产蜜25~50kg,堪称很好的蜜源。
目前,上海郊区各蜂场饲养的蜜蜂品种基本是意蜂和喀蜂的杂交种,多是浆蜂。上海没有种蜂场,蜂王都是外地购买引进或蜂农自行培养。经蜂农几代筛选,已培育形成了自有的良种体系。蜂农倪宝新为优良蜂种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其蜂种由沪郊蜂业联合社出资引进。
中华蜜蜂基本没有饲养,仅浦东高桥地区有几箱中蜂。
3. 养蜂业规模
目前,上海蜂场数量较多,但都是个人和家庭养蜂,比较分散,规模较小。一般每户饲养二三十群,仅有几个上百箱的养蜂大户,如南汇区的倪宝新、闵行区的奚爱民、金山区的盛秋根等。全市共有约320多位蜂农,13000多群蜜蜂,年产蜂蜜500多吨,蜂王浆60多吨,蜂蜡10多吨。平均每群蜂年收入800-1300元。从事养蜂人员以年老退休人员为主,少有青壮年人,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养蜂人员多属兼职,基本定地饲养。
1) 由转地繁殖改变为就地繁殖。原因是气温逐年上升,其次多数养蜂者把养蜂作为副业,怕累怕苦,不愿转地繁殖,再就是运费不菲,就地繁殖节省下来的运费完全可以用来繁殖期间饲喂蜂蜜和花粉。
2) 追花夺蜜转变为定点采收蜂王浆。蜂农从以前以转地饲养追花夺蜜,变为定点饲养以采收蜂王浆为主。上海只有金山10多个专业养蜂户和其它区有少数几个蜂农继续按照传统路线进行转地放蜂,最远可到东北、内蒙等地。另外南汇航头的王国华和闵行区的奚爱民只到苏北进行小转地。尽管定点饲养全上海估计每年耗糖约200多吨,但能采收60多吨蜂王浆、500多吨蜂蜜、10多吨蜂蜡,还是收益颇丰。
3) 随着个人家庭养蜂生产技术越来越细化,管理方法越来越周密,再加上新成果、新经验、新设备被大量运用,养蜂业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目前上海的养蜂技术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蜂群的单产量、蜂产品的质量也高。
上海虽没有专门的养蜂科研机构,但在养蜂管理的科技含量上一点不逊色。上海蜂农饲养的蜂种抗病力强,能实现蜜浆双高产,并能自行培育蜂种。蜂农在实践生产中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培养强群,选用良种,双王繁殖,奖励饲喂,防病治病以及选用新型蜂具的经验。由于管理水平提高,蜂王浆的产量不断提高,目前平均为4.5公斤/群/年,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饲养蜜蜂不再局限于生产各种蜂产品。1990年起,闵行区蜂农奚爱民在市农科院陈宏清等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始为大棚草莓进行蜜蜂授粉试验,证实了能显著提高坐果率和产量,获得了成功。于是越来越多的草莓种植户都接受了蜜蜂授粉,仅青浦赵屯一个地区就有1.3万多个大棚种植草莓,每个大棚需要1箱蜜蜂(1-2框蜂)进行授粉。奚爱民每年都要提供800群左右的蜜蜂为草莓授粉,还需要从外地引进蜂群援助。所以蜜蜂授粉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除了普通蜜蜂可授粉,熊蜂的吻较长,更适合温室传粉。熊蜂授粉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省时省工节约开支,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作物的最佳授粉时间,减少畸形果的发生,提高坐果率,从而增加产量并改善产品品质。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曾专门从以色列进口熊蜂为西红柿进行授粉,每只进口熊蜂要0.5美元,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也成功培育出国产化的熊蜂,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龙头企业——上海沪郊蜂业联合社和养蜂学会的倡导和培训下,上海蜂农普遍提高了养蜂水平,实行科学养蜂。蜂场选择在蜜粉源丰富、无污染的地方;重视选择优良高产抗病蜂种进行培育;合理使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药物防治蜂病,决不滥用抗生素等。沪郊蜂业还每年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蜂场实地指导科学养蜂,并免费为蜂农引进良种,使郊区的蜂种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上海交通大学的秦锡龙工程师于2001年获得塑料巢础的研发专利,塑料新型巢础在投放市场后,深受蜂农们的好评。塑料巢础具有使用寿命长(达10多年),雄蜂房少,不变形,牢固耐用,可反复使用的优点,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蜂蜡纯度等。目前这项科研成果正在各蜂场推开。
以往上海只有冠生园、上海蜂产品厂、上海市嘉定蜂乳厂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产品的品种也只有普通蜂蜜、蜂乳、蜂王浆口服液等几个。80年代上海中药制药一厂生产的“上海人参蜂王浆”曾盛极一时,甚至汽车需要排队等候提货,但因为市场假货的出现,终于导致这个优质产品一落千丈。
近年来上海蜂产品市场可谓万商云集。不仅上海本地涌现了大批新的企业,还有许多外省市企业也相继进驻上海市场,为上海蜂产品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市场上的蜂产品品牌多,品种丰富,竞争极其激烈。
目前上海销售的蜂产品品牌有50多个,3000多个各类销售门店。其中上海本地加工型企业有20多家,新的有森蜂园、融氏、鸿香、蜂之语、福赐得等。估计上海蜂产品年销售额在2.4亿元以上。
以下简要介绍几家企业:
1) 上海冠生园蜂制品有限公司
冠生园创始于1918年,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依靠品牌优势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在上海的蜂产品市场上占据强势地位。2005年销售蜂蜜9100吨、蜂王浆68吨、王浆冻干粉3.5吨,分别同比1995年增长176%、58%、1650%,出口278吨,同比1995年增长286%。冠生园蜂蜜连续9年(1997-2005)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以25%多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
是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百酿工房”功能蜂产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营销宣传,于2005年获全国蜂产品先进单位,于同年又被上海商情授于上海畅销消费品,于2006年销售额又名列前茅。
3) 上海森蜂园蜂业有限公司
是连锁专卖的代表性企业,拥有200多家柜店,其网络特点就是紧紧跟随连锁超市大卖场拓展。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以上。
由蜂农联合投资创建的上海沪郊蜂业联合社,在经营体制上有了创新,由以往的“公司 流通环节 蜂农”变为“公司 蜂农”,打造了双赢的局面。由于实行松散式生产,紧密式经营,蜂农能得到多方面的优惠,积极性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而且开辟了新的蜂产品销售市场,在沪郊蜂业营销团队的努力下,蜂王浆得以进入高级市场销售,如最繁华的南京路,最大的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第一食品商店,最有名的童涵春、雷云上百年老药店,最大的涉外商店友谊商店,最高级的首都和上海国际机场等,改变了蜂产品只是普通农产品的面貌,成为高级的营养保健食品。
为了争取更优质的原料,沪郊蜂业于2002年开始着手建立长白山分社,生产有机蜂蜜和有机蜂王浆。
沪郊蜂业联合社这一全新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营模式获得了政府机构的认可,称之为新经济组织的典型,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百家试点单位之一,被南汇区政府列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市场上的蜂产品品种十分丰富,除了纯天然的蜂蜜,蜂花粉,蜂王浆外,还有很多经过简单加工或深加工的科技产品。如复合型的功能蜂蜜产品,蜂王浆冻干粉,蜂胶制品,护肤产品等,尤其在蜂胶,蜂蜡产品的应用开发方面层出不穷。
蜂胶是天然广谱抗生素、天然免疫增强剂、天然抗氧化剂、血液的“清道夫”和健康的保护神,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蜂胶系列产品是十分热销的保健产品。目前蜂胶制品有蜂胶胶囊,软胶囊,蜂胶液,蜂胶喷剂以及蜂胶香波、牙膏、肥皂、洗面奶等多种产品。
蜂蜡也不再以原料出口为主,而是被广泛应用于国内的各生产行业中。医药上,蜂蜡可制作药丸外壳、药膏及栓剂基质、假牙和病理模型等。食品中用作口香糖胶基、涂料、包装和外衣等。化妆品上,口红、眉笔等都使用蜂蜡。蜂蜡还用于生产地板蜡、清洁剂、脱模剂、上光蜡、蜡笔、蜡烛等以及民间的蜡染工艺中。
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经上海医保和土产公司出口的蜂产品数量大幅下降,不复以前的垄断地位。尽管上海本地企业蜂产品出口量不多,但据海关统计,经上海港出口的蜂产品数量和金额在全国独树一帜。1998年,出口蜂蜜26268吨,鲜蜂王浆179吨,蜂王浆冻干粉39吨。2005年,出口蜂蜜11213吨,鲜蜂王浆432吨,蜂王浆冻干粉110吨。蜂蜜出口减少,蜂王浆出口增加。
但国际上尤其是欧盟对蜂产品农药和抗生素残留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很大程度影响了出口。要增加出口创汇,我们必须重视质量管理,才能生产出更优质的蜂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抗争。
已有近50年的历史,是在同济大学孢子花粉实验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中心专门从事花粉资源调查,花粉形态、营养成分、疗效、机理研究和花粉新产品开发研制等工作,拥有丰富的花粉标本,设备和资料比较完善。博士导师王开发教授培养了30多位研究生、博士生,如潘建国、曾志将等,著有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花粉的功能与应用》乃10多年来承担的多个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汇总,包括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科委发展基金、现代生物与新药产业发展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上海市养蜂学组成立于1979年,是直属于市农学会下的一个专业组,当时有成员30余人,负责人为陈胜龙、陈毓宏、叶宝琳,顾问为管和教授。
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仍继续建有养蜂学组,但开展活动不多,对蜂农监管、引导力度较少。另外金山、嘉定2个县(现改为区)也建有养蜂协会。
2004年,在上海市农学会的扶持下,由沪郊蜂业联合社承办重新组建上海市农学会蜂业委员会,现有团体会员冠生园、天宝、康亨园、森蜂园、海华、希野等,个人会员有87人,负责人为顾纪东、丁炳祥、储林飞。负责对蜂农成员传达蜂业界信息和知识培训。2005、2006年先后3次聘请蜂业专家胡福良、颜志立、张大隆对蜂农培训,学习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民专业合作法、蜂蜜国家新标准以及如何避免农药抗生素的残留等,并颁发证书。
六、 蜂产品科普教育与医疗保健
蜂产品的科普教育主要通过各蜂产品企业自行组织和宣传为主。比如沪郊蜂业设立了上海蜜蜂科普教育基地,给消费者讲解蜜蜂和蜂产品保健知识,实地参观蜂场,还定期出版内部报刊,免费派送给顾客,普及蜂产品科普知识。
应该说这些年来,蜂产品科普教育成绩斐然,蜂产品的销售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据专家统计,1993年上海市蜂王浆销售不超过5吨,而2005年蜂王浆销售要超过200吨。其他如蜂花粉、蜂胶销售都是数十倍的增长。
蜂产品的医疗保健功效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在蜂毒及蜂蜇疗法的认识上海要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尚有待进一步宣传和开展。上海有一位退休的部队医生曾用蜜蜂医治好几位患风湿关节炎患者。杨浦区中心医院和瑞金路上的德庆堂也曾有蜂疗门诊,但今年都已停诊。一些蜂产品企业比如沪郊蜂业,尽管乐意为顾客提供义务蜂疗,但因没有持有医疗机构许可证,不得不放弃义务蜂疗的计划。所以上海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蜂疗机构。
七、 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养蜂业后继乏人:从事养蜂的人,90%以上都是些50岁、60岁甚至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中青年人都不愿从事养蜂业,政府部门应将养蜂业列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开办养蜂培训班,培养一批养蜂的后起之秀。
2、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蜜蜂以及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蜂产品,近年来因农田使用农药而毒死蜜蜂的事件时有发生,以及社会上流传的“蜂王浆中含有激素”等一类误导消费者的现象至今尚未消除。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加强宣传,以引起人们加以强重视保护蜜蜂以及消除蜂产品消费中产生的误导。
3、应重视发展中华蜜蜂,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或项目,将这一优良蜂种发扬光大。
4、应加快蜂针与蜂毒治疗的步伐,让蜜蜂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总之,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养蜂业发展是各级政府都责无旁贷的重任,也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相关文章
⇒大赛回顾
↑收起
↓网上知识竞赛